又到了一年中央部委曬三公經費的時候,醜媳婦終究要見公婆,部委們又是降數字,又是表決心,住建設部甚至拿出了今年公務接待費預算僅為13.95萬元的驚人數據,希望能得到一點贊。
  光看數字,似乎很容易得出少的那個更節約一點的印象,可真能差那麼多嗎?同一種類型的花銷,農業部有2000多萬,住建部才14萬,同樣是人員眾多,責任重大,與經濟社會關係密切的兩個部委,後者是前者的一個零頭,要不是農業部有問題,就是住建部的統計有問題。總數當然是個重要指標,大家都希望這樣的數值越小越好,可是,報得多的未必有問題,報得少的是不是就沒有問題,就是典範、楷模呢?公眾似乎心裡根本沒底。
  在缺少細節的情況下,農業部的2000多萬算不算多,住建部的14萬算不算少,我們無從判斷。三公可以變身為其他,其他可以變身為管理費用、辦公費用。缺少佐證,甚至什麼叫三公也會成了問題。我說是就是,說不是就是不是,你又有什麼依據反駁。
  這說明單純的數字公佈其實容易踩空擋,幾千萬可能一點問題都沒有,一兩萬可能問題很嚴重。既然一些央企往年動輒數億、十幾億的接待費用,而今年竟能歸零,諸如這樣的奇跡也能上演,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。如何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呢?我們都沒有孫猴子的火眼金睛,只能靠經驗推測,看歷年來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。我們知道,去年的十幾個億今年歸零,這肯定是不正常的。
  中央部委的經費支出公開已經有些年頭了。當最初的新鮮勁過去以後,公眾越來越覺得索然無味。因為,公眾發現,跟往年大同小異,這次端上來的仍然是一堆數字。這個部多少,那個部多少,公眾所能做的也就是排個排行榜什麼的,讓那些排在前頭的部委緊張一下而已。這項制度開始面臨著很多難以深入下去的困惑,難以落實到具體的人具體的事,難以把板子結結實實打下去……沒錯,我們是看到了不少數字,也提出了不少疑問,可這些似是而非的質疑,踩不到點子上。輿論監督的火力看起來很猛,大家也都做好了準備,可往往就像打在棉花上一樣,沒了力道,別人也不痛不癢。公眾只能干著急,部委們也不當回事的。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,一兩句話就能把你頂回去,你又有什麼辦法呢?
  這些疑問歸根到底是在質問,公開與不公開相比,實質意義到底在哪?
  公眾相信,中央部委想把三公經費降下來,這種決心是有的,要不然就是逆潮流而動,於上於下都不好交代。但要說決心有多大,恐怕還不能用一個抽象的數字來呈現。數字是由一個個細節堆積而成的,但數字無法代替細節,光有數字沒有細節,其實也是在用政府的整體形象給個別人鑽制度的空子。
  我們不能允許在三公消費的大鍋飯里,有些人還在怡然自得地吃著小竈。所以,這樣的決心還應該體現在每頓飯、每一次出差、每一個會議上。什麼時候能看到小到一頓飯花了多少錢,一次出差車費多少、食宿多少,一次會議的完整賬單。那才能看出2000萬元和14萬,這兩個懸殊數字真正的區別在哪裡。
  (原標題:2000萬與14萬,區別在哪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i13eitq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